當北京的盛夏還在醞釀熱度時,熙誠德國班的學子們已背起行囊,用12天時間在德法大地書寫了一段關于文化探索的旅程。
從7月27日法蘭克福的初見到8月8日北京的重逢,這段跨越兩國的研學旅程,不僅是德語能力的沉浸式提升,更是一次文明對話的實踐——讓歷史有了溫度,讓知識有了重量,為未來的德國升學之路埋下了思辨的種子。
從課堂到實景,語言學習“活”起來
7月27日,熙誠德國班的同學們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集結,帶著對未知的期待登上了飛往德國法蘭克福的航班。抵達后,大家馬不停蹄前往語言學校,正式開啟“語言闖關模式”。
Day2-6的德語強化課堂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習的邊界:在老師的引導下,同學們用德語創作電影劇本、分角色表演,甚至完成了迷你影片的拍攝。課間的桌游、手工活動更成了“口語實戰場”,買冰淇淋時的德語點單、超市采購時的簡單對話、與德國學生閑談時的文化梗碰撞,讓"語言工具論"有了具象注解:當單詞不再為考試而記,便成了打開陌生世界的鑰匙。
名校巡禮,觸摸德國教育的溫度
“海德堡大學的老校區里,每一塊石頭都在講歷史。”這是同學們參觀德國最古老大學時的共同感受。大家漫步于內卡河畔,在哥特式與巴洛克風格交融的海德堡城堡前駐足,聽向導講述這所誕生過27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府如何將傳統與創新完美融合。
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(KIT)之行則充滿了科技感。在圖書館里,同學們看到“學長學姐們”專注研究的身影;在校園展廳,了解到這所頂尖理工強校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力量。“原來德國的‘產學研結合’不是口號,而是真的能看到實驗室與工廠的無縫銜接。”
慕尼黑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參訪讓“求知者平等”更為具象化。在醫學實驗室的觀摩中,在社會科學課堂的旁聽里,同學們真切感受到:德國高校的魅力,在于悠久的歷史,更在于對每個求知者的包容。
沉浸式體驗,工業與文化的雙重交響
德國制造的精密與浪漫,在這次旅程中得到了完美詮釋。奔馳博物館里的“時光長廊”展示著:從第一輛汽車的誕生到純電車型的未來構想,百年品牌的創新基因與德國工程師的匠人精神撲面而來。在斯圖加特奔馳工廠的參觀中,MO360數字化生產系統的實時監控、數字孿生技術的精準應用,更讓大家看到了“德國制造”背后的科技密碼。
文化體驗則是場感官的對話:在巴登巴登,同學們了解到歐洲最古老溫泉小鎮的貴族生活美學;在斯特拉斯堡,哥特式大教堂的尖頂與小法蘭西區的運河鮮花相映成趣;黑森林農場的咕咕鳥鐘表制作體驗中,大家親手拼裝齒輪,感受傳統工藝里的時間哲學。
德意志博物館66000平方米的展區,是人類文明的縮略圖:當石器時代的打磨工具與現代通訊設備隔空相望,課本里的“工業革命”突然有了呼吸——原來歷史從不是割裂的事件,而是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。
成長,比語言更珍貴的收獲
12天的“第一次”構成了成長的刻度:第一次用德語交涉行程變更,第一次在議會中心模擬國際談判,第一次在文化差異中調整溝通方式。這些經歷教會的,是跳出舒適區的勇氣,是用多元視角看問題的智慧。
“提前五分鐘”的集合規則,讓守時成了肌肉記憶;餐桌上的“光盤”行動,在異國傳遞著“誰知盤中餐”的東方哲思;對師長用“Sie”(您)的敬畏,與朋友用“du”(你)的親昵。這些細節,正是熙誠所倡導的“全球公民素養”——在文化碰撞中守住根脈,在融入世界時保持自我。
研學之旅落下帷幕,當航班降落在北京,同學們的行李箱里裝滿了紀念品,更裝滿了沉甸甸的成長:德語詞匯量的增加、對德國教育體系的深入了解、跨文化交際的自信……留學從遙遠夢想變成可拆解的目標。
“這次旅程不是結束,而是我們與德國的正式相識。未來,我們會帶著這份體驗,在熙誠學習中更有方向地努力,以留學生的身份,再次踏上這片土地。”熙誠學校德國班的德法探索與德語提升研學,從來不止是一次旅行。
它是課堂的三維延伸,是夢想的實地推演,更是一次讓每個向往遠方的靈魂,在真實世界里找到坐標的啟蒙。而那些在德法大地上播下的種子,終將在未來的某一天,生長出屬于他們的答案。
end
讓世界名校為你轉身
名校來了
為了幫助廣大有意轉軌國際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擇校規劃,一站式解決擇校難題,北京第二十五屆國際名校來了升學擇校咨詢會將于10月在北京萬達文華·七層宴會廳舉辦?,F場邀請京津冀60多所優質國際化學校的校長/招生官與家長面對面溝通,數十位校長大咖和擇校專家發表演講,還有多位不同領域的升學規劃專家為家長一對一答疑,歡迎點擊下方鏈接預約報名!
點擊下方圖片
立即預約擇校展門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