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除迷思,“非暴力”遠不止“不動手”
“非暴力”一詞常讓人聯想到政治運動或克制身體暴力。但馬歇爾·盧森堡博士所說的“非暴力”,源于甘地的“Nonviolence”理念,指的是一種讓愛主導的、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。它意味著我們的溝通不再是“情緒的奴隸”或“本能的反應”,而是清醒地使用語言,讓愛和尊重自然流露。
它并非要求我們忍氣吞聲、一味妥協。恰恰相反,它給予我們一種更強大、更真誠的力量去表達自己,并關切地傾聽他人,最終達成深度的理解與聯結。“非暴力溝通”本質上是一場“愛的語言”的學習。
溝通的初心是“給予”,而非“索取”
我們常常不自覺地陷入“暴力溝通”,是因為我們的表達背后隱藏著恐懼、指責或交易。
“你如果再這樣,我就……”
“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,你就得……”
非暴力溝通的基礎,是由衷的給予。它邀請我們轉變心態:我表達,是為了讓你看見真實的我,而不是為了控制你。我傾聽,是為了理解你的需要,而不是為了準備反駁你。
當我們懷著“給予”的初心去溝通——給予理解、給予尊重、給予真誠的自我——我們就不再是情緒的對抗者,而是情感的共建者。
我們的工具:通往理解的“四要素”
如何將“給予”的心態落到實處?我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基石——四個要素。這是幫助我們清晰表達、深度傾聽的“地圖”。
觀察(Observation):摘下評判的眼鏡,看清事實本身。
感受(Feeling):覺察并連接我們內心的情緒。
需要(Need):洞見所有感受背后的根源——那些人類共通的內心需要。
請求(Request):為了豐富彼此的生命,提出明確的、積極的行動請求。
這四要素不是冰冷的步驟,而是帶著尊重和同理心,將我們內心深處的“需要”與“給予”相連的橋梁。
種下一顆名為“覺察”的種子
改變不會一蹴而就。第一期的目的,絕非讓大家立刻成為溝通大師。它更像是在每個人心田里,播下兩顆寶貴的種子:
第一顆是“澄清”——我們澄清了“非暴力”是一種充滿愛的力量,溝通的初心是發自內心的“給予”。
第二顆是“覺察”——它邀請我們在每次溝通前,停頓一秒,問自己:“我此刻是出于恐懼在索取,還是出于愛在給予?”
這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理解和練習去澆灌。而讀書會,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,讓大家能安全地練習這種“愛的語言”。
這條路很長,但攜手同行,便不會孤單。這只是北外ICC校園共建之路的第一步,一個充滿希望和真誠的開始。未來,我們將沿著“四要素”的地圖,深入練習如何傾聽與表達。我們誠摯地邀請您,持續關注這場關于“好好說話”的旅程。
end
讓世界名校為你轉身
名校來了
為了幫助廣大有意轉軌國際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擇校規劃,一站式解決擇校難題,北京第二十六屆國際名校來了升學擇校咨詢會將于11月1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·二層宴會廳舉辦?,F場邀請京津冀60多所優質國際化學校的校長/招生官與家長面對面溝通,數十位校長大咖和擇校專家發表演講,還有多位不同領域的升學規劃專家為家長一對一答疑,歡迎點擊下方圖片預約報名!
點擊下方圖片
立即預約擇校展門票
①特別聲明:本站點注明為"原創"的文章,版權均屬國際教育在線所有,未經書面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;
②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未注明“原創”的文章,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,聯系郵箱:85861739@qq.com